2024.01.09

肠道微生态|非入侵性检测快捷准确 有助尽快发现大肠瘜肉免致癌风险

在二〇二一年,大肠癌位列于香港第二常见癌病,早期病徵不明显,半数病人确诊时已属第三或四期,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外科专科老兆雄医生表示,九成以上大肠癌是由瘜肉演变而成,因此要预防患上大肠癌,理应由瘜肉着手,愈早发现瘜肉并予以切除,便可以减低演变成癌症的风险。

老兆雄医生

及早找出瘜肉 减低致癌风险

每天进食食物进入肠道,大肠内的细胞就会不断生长及剥落,如果大肠黏膜组织因为各种原因而出现异常增生,就有机会形成瘜肉。不过并非所有瘜肉均会演变成为癌症,老兆雄医生指出:「常见瘜肉主要分为增生性瘜肉及腺瘤性瘜肉,前者体积一般较细,直径只有一至二毫米大小,并且多在直肠中出现,较少机会变成癌症;但腺瘤性瘜肉却有机会属于癌前病变,当中更细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绒毛管状腺瘤,其中绒毛管状腺瘤变癌风险为最高。但当慢慢变大后,演变成大肠癌的机会则较高,因此在早期找到瘜肉,于未变恶时切除最为理想。」

切除瘜肉的方法有很多,老医生说由于瘜肉大多在肠镜检查时发现,如果直径少于二厘米,会直接使用大肠镜把瘜肉整粒切除,「但若瘜肉直径大于二厘米,或是瘜肉佔据范围较大,则可能需要其他内窥镜方式进行手术切除,包括黏膜下层切除以及近年新兴的黏膜下剥离术(ESD)。」不过最极端情况是发现「家族性腺瘤性瘜肉症」:整条大肠内壁都满布数以千百计瘜肉,「始终手术每切除一粒瘜肉,就有百分之零点一的穿肠风险,如果瘜肉数量太多,根本没可能逐粒切除,有可能要考虑大肠切除手术,视乎瘜肉分布来决定要切走的肠段。因为这是家族遗传病,患者的直系亲属都要检查,以便尽早评估风险。」

 

进食过量红肉、吸烟及酗酒均是增加肠道瘜肉癌变的元凶。

 

肠镜检查过程 并非适合每位患者

别以为瘜肉切除后就无后顾之忧,其实亦会存在復发风险。老医生表示根据美国及欧洲的大型医学会指引,发现及切除瘜肉后仍要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如果瘜肉少于十粒,每粒直径不大于一厘米,患者要每隔五至十年再进行肠镜检查;如果瘜肉体积较大或有早期病变,则可能每隔一至三年就要进行肠镜检查。」虽然肠镜是最有效找到瘜肉的方法,但始终属于入侵性检查,并非所有人均能接受,「照肠镜时需要麻醉,不会太辛苦,但由于检查前须排清肠道中大便,才能清楚知道肠壁是否有瘜肉存在,因此要先服用泻药,即使部分病人选择电脑断层大肠造影检查,同样也要先服泻药清理肠道,才能确保有清晰影像,很多人因害怕或不适合服用泻药如吞咽困难的病人便未能进行肠镜检查。」

 

研究指出,吸烟及酗酒会增加患上大肠癌的机会。

有效提升 检测准绳度

有见及此,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研发出全球首创透过检测粪便的细菌基因(M3)侦测瘜肉及大肠癌风险,只需检验粪便内的特定细菌基因,老兆雄医生认为整个过程简单方便,「传统大便隐血测试虽然也属非入侵性的简单测试,但准绳度却只有七成,对小瘜肉的灵敏度更低于百分之十;中大的测试方法侦测大肠癌的灵敏度大幅提升至百分之九十四,对小瘜肉的准确度更高出几倍,最重要是列出病人拥有瘜肉的风险程度,对于医生来说,有多点数据来决定是否要为病人进行肠镜检查,一方面可以令低风险的病人免除肠镜之苦,另一方面可以更有效找出中高风险的患者,尽快让他们接受治疗,增加存活机会。」

事实上,愈早发现治癒的机会越高,第一期大肠癌五年的存活率更达百分之九十以上。中大检测粪便的细菌基因(M3)的方法为非入侵性检查,拥有方便、准确及快捷等多项优点,十分适合繁忙的都市人,尽早发现瘜肉予以根治。

身体出现瘜肉,大部分也没有任何徵兆,只有少部分病人会有大便习惯出现改变或肠胃不适的情况。

原文网址:https://eastweek.stheadline.com/health/2902/肠道微生态非入侵性检测快捷准确-有助尽快发现大肠瘜肉免致癌风险?utm_source=sthwebshare&utm_medium=referral

立即订阅我们的电子报,接收最新服务及资讯。

如有任何医疗问题,欢迎联系我们、预约咨询。

我们会使用cookies。请表示您是否接受我们使用cookies。按此了解更多

一般查询及服务预约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