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5

肠道微生态|新技术 及早检验瘜肉 关注肠道健康刻不容缓

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GO)将每年的五月二十九日定为「世界肠道健康日」,旨在唤起大家对肠道健康的关注。特别是现代人生活节奏急速,不同年龄群组人士各自怀着太忙或是太懒等藉口拖延检验,有机会令情况恶化,即使曾出现瘜肉,治癒后也因怕再次进行肠镜检查而不断迴避;外科专科医生老兆雄指出,九成以上大肠癌由瘜肉演变而成,曾患大肠瘜肉的康復者也存在復发风险,而新式非入侵性检测只需花五分钟,就能准确侦测瘜肉及患癌风险,关注肠道健康从此再没藉口!

老兆雄医生

检测准确度的重要性

提起大肠癌,不少人会先关注大肠瘜肉,老医生解释因为两者关系密不可分。「除了少部分长期溃疡性肠炎患者,有机会出现非瘜肉引起的癌症病变以外,其余九成以上大肠癌均与瘜肉相关,虽然并非所有瘜肉均会演变成癌症,但及早通过肠镜检查出来,在瘜肉体积尚小时予以切除免除后患,这种做法最为理想。」

传统检验瘜肉的方法,要依靠定期进行肠镜检查,不过始终属于入侵性检测方法,对部分病人来说会带来不适。老医生表示:「麻醉及检查的过程并非最辛苦的,反而是病人要服用泻药才最容易令人感到不适,但即使採用其他影像扫描的检验方法,同样需要清空肠道,才能清晰见到肠道中是否有瘜肉存在,变相服用泻药成为无法取代的过程。近年政府推行的大肠隐血筛查,虽然能够以非入侵性方法,检验大便中隐血含量而推断是否患有瘜肉,可惜准绳度只有七成左右,对于体积较细的瘜肉,敏感度更弱。」

肠镜是确诊瘜肉及肠癌的准确方法,但入侵性检查令不少人因此犹疑却步,延误检测时间。


高危一族应定期检查

正因为肠镜检查带来的不便,令不同人士产生顾虑,四十岁群组正值拼搏期,工作太忙分身不暇,难以腾出时间到医院进行检查,拖到五十岁时仍未见到有症状出现,于是选择懒惰继续迴避,即使后来真的下定决心检查,但经歷过泻药之苦后,事隔一段时间后再被告知需要再重新检查时,决心有可能不及上次。「瘜肉有分不同种类,以数量、大小及形状来区分它的致癌风险,如果首次肠镜后发现瘜肉属低风险,大可五至十年后才再覆检,但万一风险偏高,或许需要一至三年就覆检一次。我之前有位八十岁的肺癌病人,大便情况不太理想,他以前有做过肠镜切除肠内瘜肉,因此担心今次是否瘜肉復发,但考虑到年事已高,以及接受肠镜检查带来的不适,他于是向我谘询会否有其他检查方法。」

幸好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研发出全球首创的M3CRC检测方法,透过检测大便某几种细菌基因(M3)评估瘜肉及大肠癌风险,除了过程简单方便,对于小瘜肉的敏感度较隐血筛查更高出数倍,「虽然最后该位病人接受M3CRC检测后,瘜肉风险属于中高程度,依然需要进行肠镜检查,最后发现两粒瘜肉并予以切除,但对于医生及病人来说,有多点数据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肠镜检查,令低风险的患者免除肠镜之苦,甚至及早发现患癌风险较高的个案,尽快接受治疗增加存活机会。」

进食太多红肉,易增加罹患大肠瘜肉及肠癌的风险。


肠道微生态与癌症息息相关

老生常谈,预防胜于治疗,瘜肉会否出现癌前病变,除了取决于瘜肉种类及人体基因,老医生强调饮食习惯及肠道细菌亦是关键,「确实近年西方饮食文化流行,确实令大肠癌个案有上升趋势,因此注意饮食少吃红肉,戒烟戒酒均对预防肠癌起关键作用。另外近年本地及外地均有大量研究显示,肠道内细菌有机会改变肠道基因,从而令患癌机会增加,虽然仍要时间去发掘更多这方面的数据,但初步理论是摄取特定益生菌或能避免瘜肉增生,建立健康饮食习惯并补充益生菌,双管齐下全面地平衡肠道微生态,相信能有效提升自身免疫力,为健康做好准备。」

管理好肠道微生态,有助提升免疫力,减低患癌风险。

立即订阅我们的电子报,接收最新服务及资讯。

如有任何医疗问题,欢迎联系我们、预约咨询。

我们会使用cookies。请表示您是否接受我们使用cookies。按此了解更多

一般查询及服务预约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