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专科医生陈君讷表示,早于二十多年前,有本地研究指15至24岁年轻人焦虑抑郁的情况,在所有年龄组别中位列榜首。2018年一项本地问卷调查亦显示,大学生出现中度或以上程度抑郁徵状以及焦虑徵状的比率分别为27%和20%,与2015年本港一般精神病(意指抑郁症及不同种类的焦虑症)患病率调查的13.3%结果相比,大学生情绪问题值得社会关注。陈君讷指年轻人的环境和身份转变,或诱发情绪问题。
徵状于年轻时期出现
事实上,不少精神病的徵状早于年轻时期已出现,大学生的身份转变,由学生过渡到成人,无形中增添了不少压力,容易诱发情绪问题。以学习模式转变为例,中学学习模式较被动,有明确考试范围,着重操卷,追不上进度可补习;大学训练的是主动性,要自己找解决方法,亦没有补习辅助。
人际关系方面,尤其到外地升学的大学生,最初未认识到新朋友亦未熟习环境,易感到孤独。即使在香港,升大学后面对全新环境、新的同学,而且课堂以大班讲课为主,较难与同学熟络。有些年轻人亦在大学阶段初尝恋爱滋味,未必够成熟处理情侣之间问题。另外,有些同学要借政府资助攻读大学,或要做兼职赚取生活费,都是前所未有的体验。有些人甚至有机会接触毒品和酒,均会增加出现情绪不稳的风险。
服药有适应期
陈君讷指,情绪病患者服食抗抑郁药后,徵状会有明显改善,「服食抗抑郁药后出现严重副作用的风险很低,服药首一星期,病人或出现紧张、焦虑不安或无胃口等未能适应的徵状,但适应过后会慢慢改善。」事实上,抑郁病本身带给病人的困扰,比身体不适更大,因此积极治疗才是走出抑郁症的唯一出路。
建构紧密人际关系,有助精神健康。
4贴士守护精神健康
要守护精神健康,医生提出以下几个贴士:
一、 正向思维
人一般会抗拒、排挤甚至灾难化负面、失败、逆境的状况,认定是坏事;若将之视为学习、体验人生的机会,用正面态度面对,过后会发觉人生因这些歷练而变得更成熟和完整。
二、 多做正面行为
安排时间定时作息及运动。培养运动习惯,能帮助调节脑传递物质以维持精神健康。运动时订出目标,完成后亦会产生成功感及正面情绪。安排固定时间参与社交闲娱活动,是遇上不如意及情绪不好时很有效的缓冲区;定期的静观训练亦令人较易接受或过渡负面情绪。
三、着重人际关系连结
哈佛大学研究发现,拥有紧密和正面的人际关系,与快乐有很大关连,所以要用时间经营紧密关系,增强及扩大朋友圈子。
四、过有意义的生活
制订一些可达成的目标,尽力完成。学习新事物或技能、做义工帮助别人,助人同时也助己。
网上工具自我评估
医生提醒,有抑郁徵状并不等同有抑郁症,抑郁症首先要留意病徵是否持续两星期以上,并且是否影响日常生活,如无法如常上学、学习或无正常社交关系。此外,亦要视乎病徵数量及程度是否符合抑郁症定义,市民可参考医务卫生局相关网上工具自我评估(网址:https://www.dhc.gov.hk/tc/depression_questionnaire.html),有任何疑问,应向专业人士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