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8

焦虑|患社交焦虑症 难復常?

据2005年的一个研究显示,本港有3.2%人于过去一年符合社交焦虑症的诊断准则,他们因怕被批评、羞辱、出现尴尬情况等,而逃避参与社交场合。社交焦虑症患者会过分地担心出丑人前,继而在工作、学业、家庭、人际关系等受到影响,并感到巨大的情绪困扰。

患者在社交场合感到不自在时,会出现面红、心跳快、颤抖、出汗等徵状,而这些徵状令他们更怕被别人发现和耻笑,继而更加焦虑和出现更多徵状,形成恶性循环。陈君讷医生指留家抗疫使社交焦虑症患者感到安心,却令他们復常难度增加。

青少年时期发病

精神科专科医生陈君讷指,约半数社交焦虑症始于约11至20岁期间,此症可能令他们不敢上学,调查亦指大约三成人曾因此缺课,躲避在家。当他们长期不敢外出及拒绝上课,将大大影响身心发展。愈缺乏社交经验及练习,就愈不能熟习社交技巧,继而愈怕自己出丑。患者亦可能因而限制了工作选择,例如只会选择较少接触人的工作,甚至不外出工作。另外,若患者常缺勤、害怕开会、报告、演讲(presentation)等,也可能影响事业发展。「疫情期间要戴口罩、在家工作或上网课,对患者来说更有安全感。现时社会开始復常,患者或出现预期焦虑(anticipatory anxiety),因想像到于日常社交中可能出现的负评或尴尬情况而焦虑不安,需要更长时间重新适应并克服。」

 

 

三大形成因素

社交焦虑症的形成通常有三大因素:生理、心理和环境因素。陈君讷解释,「生理因素方面,当脑部负责处理情绪的区域如杏仁体、岛叶等特别敏感、反应过大时,身体的『作战或逃跑』反应以及焦虑反应亦会过大,较易有社交焦虑症。心理上,先天性格较内向、较难适应新情境的人,又或对自己的情绪了解察觉度不高,对负面情绪较压抑及抗拒者,患有此症的风险亦较高。另外,社交焦虑症亦与某些思想谬误有关,例如对别人中立、或不是明显正面的反应或评价,立即过分诠释为负面;只集中及放大某些负面的讯息;或对自己过分苛刻、负面等。最后是环境因素,有研究初步指社交焦虑症或与父母养育儿童时出现偏差行为有关,如因压力而迁怒于小朋友、对小朋友过分保护或过分批判等。」

 

静观、唿吸练习有助患者放松。

 

 

纠正思想谬误

协助患者走出社交焦虑症,同样从以上三方面着手。生理上会透过药物,调节脑部及身体的焦虑反应。心理治疗主要帮患者纠正思想谬误,引导及帮助患者建立较全面、客观的想法;有需要时透过行为实验,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担心的未必是事实。心理治疗亦会运用层递暴露疗法(graded exposure therapy),助患者循序渐进重新面对他担心的情况。另一方面,患者平时可多做放松练习,如静观、唿吸练习等,纾缓紧张情绪。

多聆听其感受

家人朋友大多很关心患者,很想帮助患者改变想法、冲破障碍。但当语气、用辞、时机拿捏得不够好,就往往变成说教、令患者误会被责怪,或误将患者置于众人的目光下,最后得出反效果。陈君讷教路,「首先不要认为内向、社交焦虑是一个弱点,或者会『蚀底』,避免患者对自己焦虑情况抱持自卑的想法;其次要多聆听患者的痛苦和困扰,令他们感到你尝试理解其情绪与困难。另亦不宜急进,应依照患者的步伐逐步重返社交场合。最后可陪同患者一起做放松练习,有助增加学习纾缓焦虑情绪的动力,及令他们觉得有所支持。」

 

原文网址:AM730(https://www.am730.com.hk/健康/焦慮-患社交焦慮症-難復常-/357718)

立即订阅我们的电子报,接收最新服务及资讯。

如有任何医疗问题,欢迎联系我们、预约咨询。

我们会使用cookies。请表示您是否接受我们使用cookies。按此了解更多

一般查询及服务预约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