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3年多的疫情中,對青少年及小童最常出現什麼情緒問題?
答︰在疫情這幾年之間我所接觸到的學生,在生活及學習都面對不少的挑戰。因疫情及檢疫原因需要在家學習及網上授課,學童是需要作出很多轉變來適應。因為長時間需要以電子儀器上網及學習,他們表示有專注的困難,而且會影響到他們學習的動力。由於網上學習在技術上有一定的困難與限制,例如未能與老師作即時直接的交流,不清楚功課的要求,未能順利地於網上提交功課等等,影響了他們學習的質量及進度。
另外,面對經常改變的防疫措施及復課安排,他們亦感到難以掌握及適應。因此他們在疫情下感到了不少壓力,並於情緒及行為上表現出來。香港大學在2020年對幼兒及學童精神健康的研究指出,相較疫情前,疫情中他們出現更多操行行為、專注力過度活躍及社交問題,而有利社交的能力表現亦有所下降。SEN(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受到的影響比非SEN的學生更大。
問:為什麼會在抗疫時段患上情緒問題?
答︰在抗疫時有情緒問題出現主要有以下的原因︰
- 在疫情期間,學童會擔心他們自己或家人會患上新冠肺炎,因為當時仍未知這個病的嚴重性,亦不清楚是否有有效的治療。另外,由於學童未能客觀分析,坊間對重症的過度報道,亦會增加他們的憂慮。
- 日常生活規律因疫情與檢疫措施而被打亂,本來規律的生活,例如早起、上學、飲食習慣、功課學習及戶外運動都受到影響而變得混亂無序。
- 不能適應網上學習。專注力冇咁好,冇咗同老師互動,冇聽得咁明,尤其係一些複雜抽象的概念。用電子方法交功課,亦可能出現問題,你以為交咗但原來冇,冇得睇住黑板抄功課,多咗甩漏。尤其是愈高年級,學習內容轉趨複雜,他們適應情況更為困難。
- 社交隔絕:與其他朋友同輩互動的機會因檢疫措施而大大減少,小朋友不能從與人真正的相處中練習社交技巧,亦不能從觀察其他同伴中學習社交技巧,社交能力有可能因此受到影響。
- 運動減少,課外活動及消閒活動差不多完全停止,沒有渠道去減壓,生活的開心滿足感也可能因此下降。
- 因疫情及檢疫原因,學童留家的時間增加,或許會因為與家長接觸較多,會有更多機會產生摩擦爭執。
- 家庭經濟環境轉差,家庭收入減少甚或家長失業,因此對家庭及家長所造成的壓力,也會使學童感到憂慮不安。
問:家長應如何留意及察覺什麼症狀,青少年及小童可能有情緒問題?
答︰
- 沒心機玩﹔
- 逃避上學﹔
- 逃避社交﹔
- 封閉自己,非常退縮﹔
- 睡眠出現問題﹔
- 行為倒退到好似嬰兒咁,明明自己做到都要人餵,要人抱,要人幫手換衫沖涼﹔
- 非常黏人﹔經常呢度唔舒服,嗰度唔舒服,特別係腸胃不適,頭痛頭暈。
- 少少唔如意,就大發脾氣,哭泣不停;
問:如發現小朋友有情緒問題症狀,應如何處理?
答︰
- 保持冷靜,不要過度緊張。一緊張,就不能耐性聆聽,亦不能好好分析問題及找到解決辦法。有唔開心同情緒低落唔一定係有抑鬱症;有擔心、緊張、焦慮亦唔係一定係焦慮症。所有負面情緒表現,都係大腦畀我哋嘅訊號,提醒我哋小朋友出現咗困難,要幫手同處理。耐心地引導小朋友表達正在面對的困難,家長於問嘅過程中,自己都要清楚理解同解構到小朋友的困難和問題在哪裏。問嘅過程要柔和同保持中立態度,適當時要畀空間,不要令子女覺得你喺度質問緊佢。
- 反映畀小朋友知,我哋留意到佢有啲唔妥當,問吓佢哋有冇嘢需要幫手。
- 多聆聽,多了解,多表達共鳴及支持。
- 分析問題,引導子女想出解決方法。表達意見時留意語氣、用詞,避免令子女感到受怪責或做得不夠好。表達建議切忌「 Push too hard」,時不時要了解對方對你提出的建議嘅睇法。最好是提出適量的引導後,畀啲空間對方沉澱消化一下,唔好急進地要子女改變。
- 得到子女同意後,可以找老師、社工了解情況,或幫助提供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