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2

胸部有硬塊不一定是乳癌!認識乳癌症狀及預防方法

近年乳癌已超越肺癌成為全球最常見的癌症,乳癌是日積月累逐漸形成的腫瘤,不良生活習慣及情緒壓力,都是誘發乳癌的因素。想有效防治乳癌,應從日常生活做起。

戴燕萍醫生

近年乳癌已超越肺癌成為全球最常見的癌症,乳癌是日積月累逐漸形成的腫瘤,不良生活習慣及情緒壓力,都是誘發乳癌的因素。想有效防治乳癌,應從日常生活做起。記者專訪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戴燕萍,講解乳癌的前期徵兆及症狀,提醒乳房有異狀者切勿諱疾忌醫,以及詳述治療和預防乳癌的方法。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戴燕萍表示,乳癌防治可從日常飲食做起。

 

乳癌的形成是源於乳腺細胞受到刺激、不正常生長,而形成腫瘤。乳癌常見症狀可分為三個部位,戴燕萍醫生表示:「乳房出現硬塊,乳房形狀大小改變、兩邊不對稱,或皮膚出現點狀凹陷、皮膚變厚、起鱗或近似橙皮的外表,都是常見症狀;又或乳頭凹陷、形狀改變、出現硬塊、流出分泌物等;有些情況會有腋下淋巴結腫大、出現腫塊,嚴重者甚至一星期內整個乳房紅腫如橙,但這是較少見的突然狀況。」女性或會定期感到乳房脹痛,或在乳房摸到硬塊,但這些情況並不代表一定患上乳癌,戴醫生解釋:「脹痛可能是由於經期或懷孕初期的賀爾蒙分泌轉變,令到乳腺積水所致,是正常的生理反應,經期完畢後便會消失。一些良性的腫瘤如良性纖維瘤、水瘤都會使乳房出現硬塊,對人體無害,如有任何懷疑,應盡快求醫確定硬塊屬性。」

 

飲酒會增加體內的雌激素,增加患上乳癌的機率。

 

 

乳癌的風險因素

雖然大多腫塊都屬於良性,但約10%的乳房腫塊最終會被診斷為乳癌。關於乳癌的風險因素,戴醫生指出:「不可改變的風險因素包括年齡增長、有家族乳癌病史或帶有可導致乳癌的基因(遺傳性癌症BRCA),或曾接受放射治療。如因淋巴癌及甲狀腺癌曾電療胸口位置,又或過早來經(12歲之前)或過遲收經(55歲之後)一生中接觸女性荷爾蒙的時間愈長都會增加患上乳癌的風險。而可改變的因素包括長時間接受荷爾蒙補充治療或使用口服避孕藥、飲酒、從未生育、沒有餵哺母乳等。」坊間有迷思認為大胸的女士較易患上乳癌,戴醫生解釋:「胸部大小與乳癌無直接因果關係,但研究發現,BMI(身體質量指數)愈高會增加患癌風險,肥胖使血液循環中雌激素濃度增加,促使乳癌細胞加速繁殖,若因肥胖而胸部較大,乳癌風險確實比一般女性高,尤其是停經後的肥胖婦女要留意。」

恒常運動有助降低患上乳癌風險。

 

乳癌的治療方法

 乳癌的治療方式可分為三大類:手術、放射治療及藥物治療。醫生會根據乳癌期數、有否荷爾蒙或HER-2受體、患者個人健康等因素,決定最恰當的治療方式。戴醫生指出:「乳癌一般以手術切除為治療方法,如腫瘤只佔乳房面積一小部分,以乳房保留手術只切除腫瘤,術後要配合數星期電療,確保完全清除體內剩餘的癌細胞。倘若腫瘤較大,或癌細胞較為分散,醫生會切除整個乳房,甚至腋下的淋巴結。若要保持乳房外觀,可選擇重建手術。術前、術後治療也包括荷爾蒙治療及標靶治療,如為保持外觀,也可以在外科手術前用化療、標靶藥縮小腫瘤,方便切除,又或在術後降低復發的機會。若是晚期乳癌,不能以手術根治,醫生會根據它的類型,如荷爾蒙敏感型、HER-2型,分別以荷爾蒙藥及標靶治療,若非前兩者就會稱為三陰性乳癌,就要靠化療治療。」

選擇吃魚類得到脂肪比起吃紅肉更為健康。

 

地中海飲食助抗癌

女士可從日常生活入手,減少患上乳癌的風險,戴醫生建議:「雌激素失衡會導致乳癌出現,如荷爾蒙敏感型乳癌,不少停經女士會選擇吃荷爾蒙藥減低收經徵狀,要預防患上乳癌,應減少進食荷爾蒙藥。要避免雌激素失衡,應避免攝取動物性脂肪,如雞皮、鴨皮,及減少壓力。應該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每星期保持150分鐘運動、少攝取脂肪、減少飲酒、多進食新鮮蔬果。有研究指出地中海飲食可以預防乳癌,此飲食法着重於攝取大量的水果、蔬菜、堅果、種子、豆類、全穀類、植物油,搭配上適量的魚類、禽肉,並少吃紅肉、加工肉及含有高飽和脂肪酸、鹽以及糖的食物。」

高糖分、高脂食物不但造成脂肪堆積和肥胖問題,也易誘發雌激素失衡。

十字花科蔬菜防癌

有指多吃十字花科蔬菜能減低患上乳癌的風險,包括西蘭花、椰菜花、白菜、羽衣甘藍、椰菜等,戴醫生表示:「十字花科蔬菜富含膳食纖維,對腸道有很好的保護作用,並富含維他命C、維他命B2、β—胡蘿蔔素、鉀、鈣、鎂等多種營養素,具有高鉀低鈉的特點,有助控制血壓和維護心血管健康。跟其他蔬菜相比,十字花科蔬菜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它富含一種叫芥子油苷的有機硫化物,有研究指出有助抑制腫瘤、抗氧化、抗菌和調節機體免疫等作用,整體來說,保持均衡和健康的飲食十分重要。」

多吃十字花科蔬菜有助避免誘發乳癌的生長。

乳癌風險評估

世界各地不同種族的婦女患乳癌的風險都不一樣,根據香港乳癌研究結果及其他研究實證,癌症事務統籌委員會核下的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修訂了本地華裔婦女的乳癌篩查建議,年齡介乎44至69歲而有某些個人化乳癌風險因素的婦女,應考慮每一至兩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造影篩查。戴醫生補充:「市民可參考政府癌症網上資源中心的乳癌風險評估工具(cancer.gov.hk/tc/bctool/index.html),如果懷疑有乳癌的症狀,就應盡快求醫,作出詳盡的檢查。」定期作檢查,注意飲食均衡,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適時釋放身心壓力,讓身體更健康,自然能遠離癌症。

定時作檢查有助及早發現乳癌。

 

 

原文:

http://www.hkcd.com/content_app/2022-07/12/content_1354652.html

 

相關文章

2024.10.10
非吸煙者也會得肺癌?揭秘肺癌的五大非傳統風險因素
2024.09.05
揭秘「廣東癌」真相:鼻咽癌為何在此高發?症狀與治療全解析
2024.07.18
孩子疼是癌嗎?骨癌有這幾種常見症狀!
2024.04.16
罕見惡性骨肉瘤 尤文氏肉瘤
2024.04.12
多名明星因肝癌離世!肝癌人群大多有這個習慣…
2024.03.29
「癌王」胰腺癌到底多可怕?
2024.03.15
為什麼胃癌偏愛中國人?這些致癌習慣與我們息息相關...
2024.01.26
這種病前期無明顯病徵,一發現就是癌!
2023.12.29
《X-MEN》奧莉花美恩公開患乳癌經歷4次手術切除乳房保命!7類人易患乳癌 醫生拆解預防及治療方法
2023.12.15
乳癌|三陰性乳癌 治療不再受限
2023.12.08
不吸煙為何也會得肺癌?
2023.09.27
【健康解碼】子宮內膜癌比子宮頸癌更常見 勿輕視經期異常分泌 延誤求醫
2023.09.12
中風癌症夾擊 中西醫合力「救火」助患者
2023.08.11
HPV可致頭頸癌 男性患者更多!醫生講解治療及預防方法
2023.08.05
【食道癌】初期無症狀?存活率有幾高?預防及治療方法
2023.08.04
【胰臟癌】初期症狀?會復發?成因、治療及預防方法
2023.07.18
HPV有機會引致頭頸癌?男士風險更高 醫生:持續喉嚨痛是病徵
2023.07.16
醫生專訪|男士感染HPV較容易患上頭頸癌?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為你解答
2023.07.05
醫療健康|姜濤都叫大家預防HPV!男士染HPV可致頭頸癌!腫瘤科醫生:持續喉嚨痛是病徵
2023.04.17
早期肺癌易復發 輔助式免疫治療成最新治療突破
2023.03.29
【關注大腸癌】大腸癌的成因和3大常見的治療方法
2023.03.27
皮膚癌徵兆 | 如何分辨良性皮膚斑點 vs 皮膚癌?醫生:可參考ABCDE法則
2023.03.22
大腸癌篩查計劃 | 大腸瘜肉癌變無明顯徵兆 醫生:及早發現減大腸癌風險
2022.12.27
晚期前列腺癌治療副作用 患者應如何應對?
2022.10.27
乳癌治療應該化療定電療?拆解3大方式舒緩情況
2022.09.14
停經針抑制荷爾蒙分泌 斷癌細胞生長信號 減低乳癌復發風險
2022.08.11
三宅一生肝癌離世|飲酒熬夜最傷肝?醫生話你知肝癌真相與護肝方法
2022.07.07
【正能量】末期肺癌伯伯拒絕花錢治病 腫瘤科醫生一句解心結揭背後洋蔥

馬上訂閱我們的電子報,接收最新服務及資訊。

如有任何醫療問題,歡迎聯繫我們、預約諮詢。

我們會使用cookies。請表示您是否接受我們使用cookies。按此了解更多

一般查詢及服務預約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