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疫下出現的情緒問題
近年學童因疫情及檢疫原因等需要在家學習及上網課,適應這些轉變也不容易。如長時間以電子儀器上網學習、未能與老師直接交流、未能順利於網上交功課等,都為他們帶來壓力。
宏恩基督教學院及晉峰青年商會於2022年7月13日發表了「香港學童情緒健康問卷調查」。研究以問卷訪問1,501名介乎9至17歲學童,調查顯示有約兩成學童壓力指數高於正常水平,逾一成多學童感到抑鬱及焦慮。報告亦指出2成學童「發覺自己很容易被觸怒 」、「感到很難自動去開始學習/工作」,更有3成以上學童「憂慮自己恐慌或出醜」。陳醫生指出,家長應留意子女有沒有以下徵狀,從而適時處理及支援他們的身心靈成長。
長時間以電子儀器上網學習、未能順利於網上交功課等,都為小朋友帶來壓力。(圖片來源:photoAC)
小童如有情緒問題或會出現的徵狀:
- 沒心機玩
- 逃避上學
- 逃避社交
- 封閉自己,非常退縮
- 睡眠出現問題
- 行為倒退到有如BB,如:明明自己識食飯都要人餵、要人抱,要人幫手換衫沖涼
- 非常黏人
- 少少不如意就大發脾氣、哭泣不停
- 經常莫名不舒服,特別是腸胃不適、頭痛頭暈
非常黏人都可能是徵狀之一。(圖片來源:photoAC)
小童都會患上焦慮症及抑鬱症
陳醫生指出,不只是成人,小童都有機會患上焦慮症及抑鬱症。抑鬱症主要病徵是情緒低落、焦慮症的主要病徵則是覺得過份驚慌、緊張、焦慮。有部分病人同時會出現兩種抑鬱及焦慮病徵。
如患上焦慮症或抑鬱症,或會影響小朋友正常學習、社交,繼而影響身心發展,若不處理,持續到成年後更可引發身心精神健康問題。最極端的情況是,他們會承受不了身心煎熬而傷害自己。
多了解聆聽 適時處理可改善
家長如發現小朋友有以上病徵,宜保持冷靜,不要過度緊張。有「不開心、情緒低落」不一定就等於患上抑鬱症,小朋友有擔心、緊張、焦慮亦不一定是焦慮症。所有負面情緒表現,都是一個「訊號」,家長可與子女傾訴、先聆聽他們的感受。
但若病徵持續數星期或數月,家長、老師或社工可在與小朋友傾談後都未能解決問題,就要找專業人士幫手。若懷疑或察覺小朋友出現自殺念頭,更要盡快尋找專業人士協助。
大部分人經治療,病徵會大為改善,生活亦可回復正常。長遠來說,會否復發視乎引發抑鬱症、焦慮症的生心理、環境因素是否仍然存在。無論如何,家長重視小朋友的精神健康,增加他們抗逆力,對抑鬱症、焦慮症是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