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身心症?
身心症,以往的英文學名為 Somatoform Disorder。近年,不論是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SM 系統) 或 WHO (ICD 系統)均重新介定及明名somatoform disorder。現在Somatoform disorders 被重新歸納為Somatic symptoms and related disorder 或 Bodily distress and related disorder。簡單來說,身心症是由心理因素而引起身體的病徵。這不是說,身體的痛楚、不舒服的感覺、病徵是病人想像出來、扮出來,或他們說謊誇大其辭博取關注。病人感覺到的病徵並不是虛構及不存在的,它們是確切存在的,但找得到、觀察得到的生理因素並不能完全解釋其產生的原因或其嚴重性。
有重要的一點要帶出的是,病人可以同時有身體的疾病和身心症,兩者是可以共存的。被診斷身心症的病人可以患有身體的毛病,也可有相關的病徵,但他們不成比例的被病徵所困擾,甚至整副心思均被病徵、疾病佔據著,正常生活、情緒,行為均受到很大的影響。由於患者很受病徵的困擾,他們會不斷睇醫生,並作不同的檢查及治癒,有些時候,過多的檢查及治癒會帶來副作用,更多的不適,及更多的困擾,因而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身心症成因
有不少身心症的病人同時有抑鬱,焦慮等情況,有部分病人情緒問題甚至是達到抑鬱症、焦慮症的診斷準則。有不少抑鬱症,焦慮症的病人均有痛症,心臟不適,呼吸不暢順,腸胃不適、頭痛等病徵,他們初時亦以為自己是身體生理上出現問題,所以會先找其他專科醫生幫手,到後來不斷檢查也檢不出甚麼時,就會轉介至精神科醫生並診斷出抑鬱症,焦慮症。
有研究指出,身心症病人身體上機能,如肌肉收縮的程度,血液的流動,荷爾蒙分泌,生理警覺的狀態(physiological arousal)可能與沒有身心症的病人有輕微的差異,雖然這輕微的差異並不足以構成「毛病、疾病」,亦不需要醫治和改變。身心症病人對痛,不舒服的感覺亦特別敏感,能察覺分辨出其他人感受不到的。從心理學角度來解釋身心症,身心症病人對情緒的察覺較弱,他們未能察覺到「情緒」本身,只會察覺到陪隨著情緒而來身體的不適。此外,患者從小到大身處的環境或對自身的情緒、心事不重視甚至是忽略,因此長大後,他們仍會壓抑情緒,亦不善於表達、盛載情緒。而被忽略,被壓抑、不被接受的情緒和情感需要則會轉化為身體的病徵,以達到情緒與情感需要之抒發、溝通、表達之目的。
身心症的發病率
根據以往的診斷分類與準則,身心症 (somatoform disorders) 的發病率為10-20%,女性的發病率比男性高。一般來說,女性情緒問題的發病率比男性高,是因為生理、荷爾蒙的原因,還是男性較少表達或承認身心的困擾,實質的原因則未有統一的意見。近年,由於身心症診斷的重新介定及明名,數據亦會根據新的診症標準而略有不同。
兒童及青年與身心症
由於小朋友的語言能力、察覺情緒的能力不足夠幫他們表達情緒及需要,因此他們亦有機會出現身心症。至於身心症於小朋友及青少年的發病率,一直均沒有太多的資料。但一些研究找出了大約10%的兒童有找不到生理原因的身體病徵,尤其是當他們擔心或面對不到一些事情的時侯。另有外國研究指出於14-24歲的青年中,大約有12%曾出現身心症的情況。最為小朋友投訴身體的病徵是肚痛。找不到生理原因的肚痛的特點是通常痛的地方很廣泛,或是位於肚臍附近。肚痛通常於日間時侯出現,晚上或放假時出現的機會較少。由於他們亦有可能有其他腸胃不適的病徵,因而令家長更加相信是腸胃真的出現問題,並非因心理因素所影響。
身心症治療
治療的第一步,就是「適量的」的身體檢查以𨤳清能引起病徵的的生理因素,並作合適的及「適量的」治療。「適量的」是重點,因太多的檢查,治療會弄巧成拙,令身心症病徵更加深。身心症治療的重點是引導病人慢慢去明白、處理及消化隱藏於病徵背後的心理困擾、被忽視與壓抑的情緒及需要,以及學習如何處理壓力和負面情緒,及如何與病徵、困擾和平共存並嘗試正常生活。藥物亦能有效地去抒緩情緒困擾、抑鬱、焦慮的病徵。雖然需要一段不短的時間的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因身心症引起的身體不適,情緒及生活的困擾才會有所改善,但大部分病人的病情都會有進步。
身心症個案分享
曾有一位病人於升上中學後,久久未能適應中學的課程。他一直很迷茫,不明白自己的學習為何會變得那麼的困難。他對自己愈來愈失去信心,他找不到方法幫自己,亦因為與中學老師及同學尚未混熟而冇人能問,父母也以為他以往於小學成績不錯而以為他適應得還好,一直不意會他的困擾。直到他於考試期間出現身體抽搐的情況而被送到醫院住了一星期,因為住院原因,學校也豁免了他參與考試。住院期間,血液,腦掃瞄等檢察均沒有顯示任何異常,於是他出院了。父母也以為可以鬆一口氣,誰知於往後幾個月,身體抽搐的情況也有發生。每一次住院的檢查也未能找到身體有任何異常,兒科醫生亦覺得他身體抽搐的現象與一般癲癇症有異,因而懷疑有心理因素影響。
由於已做了足夠檢查,所以精神科醫生集中去了解病人的情緒困擾及學習的困難。後來發覺病人有明顯的焦慮問題,此外他學習技巧不純熟,因為抽搐而不斷缺課亦令他更追不上課程,與同學也未能混熟。因此上課對他來說只是折磨,面對不到如此壓力,身心症病徵便出現。病徵出現後(入院、病假)不經意協助了他不用面對考試上課的壓力,因而強化了病徵於壓力時復發。於是,精神科醫生用了抗抑鬱藥抒緩他焦慮的病徵,亦引導他意識及洽當地表達自己的沮喪,擔心,和失望。醫生亦轉介他接受輔導,學習更好應對壓力的方法。另外也與學校溝通,請他們幫他補習,教授更有效的學習技巧,以及協助他認識更多的朋友。大約大半年後,病人漸漸適應學校生活,抽搐情況亦沒有出現。
資料來源
1. Swets, M. C., Russell, C. D., Harrison, E. M., Docherty, A. B., Lone, N., Girvan, M., Hardwick, H. E., Visser, L. G., Openshaw, P. J. M., Groeneveld, G. H., Semple, M. G., & Baillie, J. K. (2022, March 25). SARS-COV-2 co-infection with influenza viruses,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or adenoviruses. The Lancet. Retrieved September 28, 2022, from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2)00383-X/fulltext
2. Flu Express - chp.gov.hk. Flu Express. (2022, September 22). Retrieved September 28, 2022, from https://www.chp.gov.hk/files/pdf/fluexpress_week38_22_9_2022_eng.pdf
3.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19, August 2). Flu shots for children.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Retrieved September 28, 2022, from https://www.cdc.gov/vaccines/parents/diseases/flu.html#:~:text=For the 2020-2021 flu,through 49 years of age
4. What to expect during flu season with dr. Kristin Englund. Cleveland Clinic. (2022, September 7). Retrieved September 28, 2022, from https://my.clevelandclinic.org/podcasts/health-essentials/what-to-expect-during-flu-season-with-kristin-englund
Topics: Preventive Healthcare &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