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4

腸中風症狀 | 李帝勳腸缺血緊急開刀!持續肚痛服藥不減痛 外科醫生:腸缺血死亡率高達9成 原因與血管病最相關

十月份的釜山影展前夕,傳出39歲韓國男星李帝勳因腸缺血需緊急入院施手術的消息,報導指他因肚子嚴重疼痛而前往醫院就醫,結果被診斷為俗稱「腸中風」的「急性腸繫膜缺血 (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幸而手術後只住院一週,現已全面復工。

老兆雄醫生

李帝勳上月因腸中風而缺席釜山影展。(圖片來源:李帝勳IG)

十月份的釜山影展前夕,傳出39歲韓國男星李帝勳因腸缺血需緊急入院施手術的消息,報導指他因肚子嚴重疼痛而前往醫院就醫,結果被診斷為俗稱「腸中風」的「急性腸繫膜缺血 (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幸而手術後只住院一週,現已全面復工。好像李帝勳這樣的病例,外科專科老兆雄醫生坦言每天都在醫院發生,腸中風的死亡率可高達九成,不及時送院或會在數小時內喪命,為外科腹部急症之一。「腸道每天由動脈及靜脈輸送血液以支持運作,一旦供血的血管栓塞了阻礙供血至大腸及小腸,會直接導致腸道組織壞死、腹膜炎,嚴重更會誘發敗血症,病菌入血而最終搶救無效。血管栓塞『向上』可造成腦中風,『向下』則導致腸中風,兩者病理相似,皆為致命疾病。」要知道腸中風的病因,便需先了解誘發缺血的病症及徵兆,非高危一族亦存在急性腸中風的風險,早期介入治療有助提升存活率。

肚臍位置持續疼痛 服止痛藥無效

很多人認為肚痛乃家常便飯,即使是劇痛,亦會以為是由盲腸炎、腸胃炎引起,大眾對腸中風的認知度明顯不足,但其實兩種疼痛是有很大分別。老醫生形容盲腸炎病發時,肚子很「實」,而腸中風患者的肚子卻沒有很「實」,疼痛的範圍集中在肚臍附近大範圍的位置,持續疼痛連服止痛藥、打止痛針都無助減痛之時,醫生便有理由懷疑患者是腸中風病發。「早期病發肚痛會伴以心跳加速、發燒、脫水等症狀;晚期會出現腹膜炎、血壓低,心跳得很快,必須立即處理。」

腸中風病發時,肚臍附近位置會感到劇痛。

血管病患者屬高危 急性腸中風可奪命

腸中風重中之重的病因是因為供血給大小腸的管道 ── 動脈或靜脈血管栓塞,而導致阻塞正是由血管疾病引起,如:冠心病、心律不整、紅斑狼瘡症、血管炎、血友病及其他凝血功能障礙等。「急性腸繫膜缺血分為四大類,動脈栓塞佔了約一半的個案,部分病人曾有心律不整或其他栓塞病史,腹痛得很突然且急速變化,有時會伴隨血便。第二種是動脈血栓,死亡率高達70-100%,幾乎都發生在慢性嚴重動脈粥樣硬化、有三高病史的患者身上。至於靜脈血栓則較常發生在凝血疾病、腹內癌症/感染或胰臟癌的病人,死亡率約為30-40%。最後一種是非阻塞性腸繫膜缺血,因低血容、低血壓等影響,造成器官血流下降,常發生在接受過心臟血管手術或腹部手術的人,死亡率接近100%。」

醫生指示負責供血給大腸及小腸的動脈(如圖所示紅色血管)及靜脈(如圖所示藍色血管)位置。

老醫生進一步解釋:「心血管粥樣硬化會促使血塊形成,血塊繼而阻塞通往腸胃的主要血液通道,若血塊面積小,醫生還可透過去除血塊打通血管搶救病人;萬一血塊大到無法即時處理,而病人年紀大,血管質量很差,小腸組織大面積壞死,醫生即使想施救亦愛莫能助。」老醫生續指,一般情況下腸中風病人需要進行兩次手術,第一階段切除壞死的腸組織,打通受阻血管,需要觀察約二十四小時,倘若腸道自我修復情況理想,才有條件進行第二階段手術,駁回切除了的腸道,整個過程必須留院深切治療部,心臟供血量、血壓、炎症都要嚴密監察,患者才有機會復原。

腸中風患者康復過程漫長 一輩子住院

老醫生曾跟進一個病例,患者只有三十多歲卻患上嚴重的紅斑狼瘡症,因血管發炎而引致腸中風,「切除了很大條小腸,大腸也切了,只剩一至兩米的小腸,日後要靠造口生活。」老醫生回想,這位病人因服用類固醇經常感覺肚餓,而她本身也「為食」,每天要輸四、五公升的營養奶,又輸出幾公升的腸液,這種情況令她根本無法出院,為生活造成極大困擾。在醫院住了一段很長日子,最終也因為感染併發症而去世了。「紅斑狼瘡症無法根治,若不好好控制病情,可引致腸發炎、血管炎、腎炎等病症,後果可以很嚴重。」老醫生表示。

運動人士大量缺水 需關注腸中風風險

老醫生不諱言,三高人士屬腸中風高危一族,但不代表普羅大眾就不會跟腸中風扯上關係。「腸缺血其中一個病發原因是身體缺水,以馬拉松比賽為例,運動時血液會流向四肢,跑手短時間排出大量汗液,若水份補充不足,有機會引發腸中風。所以我們經常聽見馬拉松比賽中有跑手昏倒的報導。除了腸缺血,亦有機會出現腎衰竭。」老醫生提醒,做運動要量力而為,一旦感到不適便要停下來,運動後更要有充份休息,不要以為腸中風只會出現在年長人士身上,年輕如上列病例亦可能是不幸的病患者。

劇烈運動時排汗特多必須迅速補水。

預防腸中風 勿輕視慢性病

提到腸中風的預防方法,老醫生直言離不開控制好已知疾病、控制三高、戒煙、適量運動、多喝水,看似陳腔濫調的「呼籲說話」,卻或可「救你一命」。此外,定期做身體檢查亦能讓我們發現早期病患,愈早介入治療,健康風險便愈低。「把所有健康指數一併檢視,如:膽固醇、血糖、血壓、血液、已知疾病、有否吸煙等,便有方法評估一個人的血管年齡。一個40歲的病人,血管年齡可以是70歲。」不要輕視慢性病可能帶來的後果,畢竟很多健康問題也是環環相扣,每個人都希望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健康,不是嗎?

外科專科老兆雄醫生呼籲市民勿輕視慢性疾病。

 

Text: Florence

 

原文刊於healthy:D:腸中風症狀 | 李帝勳腸缺血緊急開刀!持續肚痛服藥不減痛 外科醫生:腸缺血死亡率高達9成 原因與血管病最相關

 

相關文章

2024.12.05
腸胃消化|膽結石初期無明顯症狀 誘發膽囊炎恐患癌 晚期手術存活率低
2024.09.23
什麼是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在香港預防感染有什麼新手段?
2024.09.02
非常醫生|刀尖上的舞者 張宗揚:外科醫生要膽大心細
2024.08.23
出國留學/旅行需注意:熱門升學地爆發B型流行性腦膜炎,外遊子女建議接種疫苗
2024.08.06
腸道微生態|重建腸道微生態 減輕切除膽石後遺症
2024.06.03
大腸癌篩查 | 大腸鏡檢查以外的選擇!醫生拆解2種非入侵性檢測方法:糞便多靶點DNA檢測及腸道細菌基因檢測
2024.04.19
老人小孩應如何選擇肺炎疫苗?多款疫苗對比,守護全家健康!
2024.01.31
腸梗塞|花菇/年糕5類食物易塞腸或恐腸破裂!5種人高危飲食要慢
2024.01.22
如何區分感冒、流感、支原體?該用什麼藥?
2023.12.29
【脾臟切除】周海媚曾因血小板過低 醫生建議切除脾臟 原因+方法+注意事項
2023.12.12
【上呼吸道感染Q&A】即是傷風感冒?小朋友容易患上?症狀+高危人士+治療方法
2023.12.01
上呼吸道感染|小朋友易傷風感冒 醫生教6種病徵1招應對
2023.10.06
流感大爆發!建議您儘快接種流感疫苗
2023.10.04
深圳和睦家醫院跨境醫療:香港外科醫生「北上」為香港人完成手術
2023.09.15
【肺炎球菌疫苗】不要再局限於13價、23價疫苗了,20價肺炎疫苗可以接種了!
2023.08.28
【HPV疫苗】HPV有話說,男生在外要保護好自己!
2022.11.08
【宿便、腸瘜肉會變腸癌?】大腸瘜肉不可忽視!
2022.10.27
乳頭痕癢誤作濕疹 乳癌徵狀逐個講
2022.07.06
腫瘤科醫生戴燕萍 病人回饋溫暖醫者心
2022.04.14
【非常醫生】患中度弱聽無阻行醫救人決心 貼地俠醫:身體缺陷讓我更體會病人
2022.03.07
【公院轉私家為搵真銀?】毋忘做醫生初心 老兆雄:這裏可以跟病人「由唔明講到明」

馬上訂閱我們的電子報,接收最新服務及資訊。

如有任何醫療問題,歡迎聯繫我們、預約諮詢。

我們會使用cookies。請表示您是否接受我們使用cookies。按此了解更多

一般查詢及服務預約

驗證碼